资讯中心
更多资讯
2023/09/19
2023/09/19
2023/09/14
2023/09/14
2023/09/11
我与江心沙:一位“老围垦”的记忆
发布时间:2021/05/29
恰逢建党百年伟业,盛世华诞,江心沙农场也走过了围垦建场的苍茫60年,回望过往,有哪些是江心沙人最值得珍视的记忆呢?一个炎热夏日的午后,跟随着老邱,我们一起听他讲述着60年前围堤筑坝的艰辛历史,随着他的讲述,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老围垦的记忆,走进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。
垦岛最后的地标物:五连老闸
原本地处海门西南角的江心沙,它一点也不起眼,在任何地图上没有它的标记,似乎是个不存在的地方,人们只能隔江看到一片荒岛,潮水汹涌,蒿草茫茫。
1960年10月,海门县动员万余名民工进行沙岛围堤。听老邱形容当时是这样的:“潮来一片白茫茫,潮退一片水汪汪。无数港叉和水塘,作伴全是芦苇荡。晚上睡觉防水涨,白天走路误方向。虫害误伤需提防,草鞋戳破鲜血淌。麦糠咸菜当食粮,挑泥筑堤把潮挡。”
现在依然矗立在五连的老闸,已是当初垦岛的最后地标物。听老邱讲,当时经过一年的奋战,岸堤筑了,匡河水有了,泯沟开挖了,南北东西大河贯通了,但少了个总开关,使潮水、河水可进可出。于是在现五大队造了江心沙大地上第一座较大的水泥闸,以便引水放水。
我们不禁疑惑地问,现在放闸、开闸不是南面的立新闸吗?怎么建五连的闸呢?
老邱双目凝视老闸许久,皱紧眉头,那一条条曲折不均的像是墙上斑驳的印迹,爬满了面容,留下了岁月的痕迹,正如眼前的老闸,正等待着一位知心老友,共诉衷肠。
我想那位老友就是老邱了。不一会他讲到,南部的潮位很高,堤岸也相应要求高,当时的技术水平不具备条件,只能采取南堵北放,内疏相结合的方法,从北部引水或放水。??
六十年来,它每日每时在向后人们诉说着先人们的艰苦奋斗的历程,诉说着由荒凉的老鼠沙变为美丽富饶的江心沙的全过程,诉说着这个曾经贫瘠乡壤的沧桑巨变。
江心沙掩埋的伟岸模样:立新坝
我们接着来到沿江公路通州与海门交界处附近的南侧,走进一个没有任何标志、毫不起眼的路口,进这个路口再向南约200米,便是南通农场与江心沙农场的立新坝。
说起这段岁月,老邱是信心满满的。听老邱讲,当时打坝已是寒冬腊月,风霜雨露,住的滚龙棚,喝的咸菜汤,睡的地铺床,潮水白茫茫,滩涂行狼苍,脚底刺骨凉。立新坝仅凭人力筑成。筑填材料是块石和土方,施工手段是杠棒、扁担和独轮车,军垦战士、知识青年、广大农工迎难而上,白天劳动时,口号声、拉歌声、比赛加油声掩盖了寒风入耳声,忙碌的身影成了堤坝上最亮丽的风景线;苦战两个多月,使大坝于1970年1月16日成功合龙。立新坝长1800多米,刚筑成时高出江面七、八米,大汛时也能高出江面三、四米。正是这条在长江下游的夹江上筑起的大坝,截断了长江北泓,遏制了江水的肆虐,有效阻止了北岸沿线的坍方,也一举改变了江心沙农场的封闭状态,让江心沙人空前的团结,形成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色。在大坝两侧,由于泥沙的沉积,新增了不少土地,奠定了今天江心沙的发展版图。说完这些,老邱又反反复复在路口旁寻迹着,他支吾地说:“上次来还能找到的。”久久不肯离开。现在已看不到立新坝当初伟岸的模样,新涨的土地已将它掩埋。
场地新颜的见证者:立新闸
时间的脚步从不停歇。我们最后来到了新建的立新闸旁。听老邱讲自从立新坝打成后,原来的北江面长成了土地,五连的北闸就失去排放的功能,于是在立新河南部化工厂东南处建闸,由南部江面排引水,几经立新闸改造,成为现在的规模。
听完老邱讲述的历史,大家感慨良多。立新河在“逝者如斯,不舍昼夜”中冲刷了围堤筑坝的征尘,而记忆却连同老闸旧址、坝堤界碑沉淀的岁月,载入恒久史册,记录着新的征程。虽然五连老闸、立新坝完成了自己的使命,但立新小区、立新河、立新闸、立新路仍然记录和传承着江心沙人敢为的“立新精神”和艰苦奋斗、扎实肯干实干的奋斗轨迹。

手机网站

关注我们
Copyright © 2023 江苏省江心沙农场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